Completion Year: 2015
Status: Built
Completion Year: 2015
Status: Built
方寸間的皺褶
本案位於台灣中壢,業主是布料界的成功經營者,這是一個屬於他個人的私人會所,一個招待朋友與偶爾自住的私人天地。整體的設計理念承載了業主對於美學的獨到喜好和企業識別。布料是一種演藝性很高,充滿生命力的材質,透過不同的外力會產生出皺摺,進而生成有機的肌理形變,方寸間演譯出無限的可能。透過擠壓、折疊起皺而成的線痕皺褶,會呈現出細碎銳利的褶面;而透過捲曲的起皺會產生柔和的曲面和邊緣,千迴百轉的皺摺創造了動態盎然的柔動姿態。憑藉業主低調的藝術家性格,我們與他共同創造出屬於他個人的小宇宙,在這他將最接近自己,一個屬於自我的世界,一個專屬的會所,一個自身的棲息場域,一個標誌個人風格的奇景異境。
蜿蜒皺褶中的敘事網絡
歸納我們對於布料的觀察、體悟和想像,形式上我們從布料的縐褶出發,也隱喻回應了對於非線性形式的喜好與鑽研,時間和空間隨著物質本身的折疊、展開與扭曲,所形成的一種本質上沒有內外之分的空間美學,這觀念打破了歐幾里德的過往的幾何空間概念,凝聚了一個動態運動中的片刻,我們透過有機、非線性、抽象的寫意風格,創造了具有動感韻律、似地景、似裝置、似牆體、似軟裝陳設的空間物件群,進而轉譯編織成一種超現實的詩意空間。
因而我們在空間中的許多角落都置入了這樣展演性高的「空間物件」,散布在整棟建築空間中,打破空間的主從關係,即使在最不重要的頂樓樓梯間角落,一樣會會覓尋到驚喜,生活的趣味就應該散布於整體的空間,透過單點物件的置放,串連後讓空間充斥著敘事性的風格。甚至我們透過「隱門」的手法弱化了房間的自明性,從一樓一直到頂樓都在強調公領域的空間,翻轉了公私空間的定義,進入一個充滿無限想像的藝術地景中,有如賢人雅士將奇山異水的景緻收納在皺褶的肌理中,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空間安排,也將交織起屬於這會所特屬的敘事網絡。
數位的永續思維
整體的空間因預算的考量,也導入一些節能永續的思維,第一是整體空間的格柵都是搜集可再利用的實木角料經過漆料的修補所拼接構成,在製作複雜形體之餘,將其剩餘的材料轉到其它空間所再利用。第二是空間中的複雜形體,在設計前期階段,先在電腦參數化的環境中設計出我們轉譯出的形體,並利用快速成型技術(RP)輸出實體模型來進行設計討論與溝通,並在電腦中來回分析與修正。進入施作階段,我們首先利用雷射切割製作成連續漸變的斷面,並在曲面強度不同的地方進行結構的補強,之後開始精確放樣,組立粗坯形體。從設計到施工的整個過程,都透過電腦輔助設計系統及電腦參數化設計流程精密控制,企圖在壓縮的的預算及工期內,將無秩序的物件有效模矩化與製程化,經過精密的材料及形式計算,在工廠模組化完成後再運至現組裝,有效減短工期及節約現場施工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