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ban Pavilion 城市大棚架

自主衍繹的城市大屋頂

Completion Year: 2013

Location: Chengdu

本案座落中國四川成都,基地面積約15,000 平方公尺,為—複合機能之地標公共建築。設計初衷我們企圖回應成都古城之歷史印記,再延伸連結至都會生活的新體驗,進而將建築提昇成為一個都市的敍事 ( scenario)載體,一個容納市民活動之都會容器。

都市的角落,

在輕盈優美的飛簷下

為了連結古今交融的視覺聯想,我們擷取中國建築出簷上揚的優美弧線,結合現代非線性的參數美學,建構成當代寓意濃厚的都市大棚架 ( urban pavilion) 。在美學表達上,以輕量化的筆觸輕巧地勾勒出立面的張力與序列的表現力道,薄似蟬翼的純白大棚架像是 一座輕盈懸浮於建物頂端的滑翔翼,三角鏤空孔洞有如林蔭枝葉交錯的間隙,將成都的溫暖陽光篩入棚架之下,拉近自然環境、建築以及人之間的關聯,同時三角形開洞的邏輯也回應了下方的空間屬性。透過這「大屋頂」的介質,讓建築與室內、公共與私密,重啟連結與對話。也希望藉此改變民眾對於公共建築的刻板印象, 透過漸變鏤空的大屋頂將都市活動和建築行為交織在一起,羅織出和諧而多元的生活美學。

參數演算,

化二維為三維世界

為追求最佳構築和美學的可能,我們透過參數式電腦演算的方式 ( parametric generative process ), 給予空間數個結構及空間考量下的相對座標,產生漸變的紋理,產生 870 個「非均質模矩化 」 ( non-linear modulate ) 的三角洞,但因預算和工程複雜度的考量,再將這些三角形為原型進行「優化」 ( optimize ) 演算, 收斂至 8 個模矩後再漸 次將 二維的三角形錯落散佈構成大型棚架,藉以回應光、空間與活動的相對應關係,架構三維世界的無限框景。同時,為加速台灣與大陸之跨兩地合作, BIM (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的平臺架構實施,也有效提昇前段設計與後段施工的效率與精準度。

以戶外欄架作為視覺主軸
為了回應成都人喜歡在半戶外活動的地域特質,設計上以「大棚架」為設計發想概念,大屋頂則成為我們創造都市地標尺度的視覺意象核心主軸。

 

象徵含納包容的大棚架
我們嘗試架構出一座結合生活、地景、敍事的都市大棚架 ( pavilion), 進而有效導入藝術、創意、生活丶行勳、品牌等事件。

留出與民眾互動的小角落
除既有機能外,透過大屋頂下不同尺度量體的堆疊錯落,創造大量的都市角落,增加與市民間互動的機會,展現古都新生的創新思維與親和力。

 

超越二維平面的躍動感
為了議建築擺脱冰冷生硬的刻板印象,造型上利用兩條拋物線來創造力求超越二維幾何的限制,盡可能地以非線性的線條衍生表達輕盈飛翔的意境,採取跨橫面、深縱度的演繹方式,並且開洞的大小也暗示了空間配置的安排。

 

優化模組,降低施工難度
原有870個非均質模矩化的三角單元經「優化」的程序後,收斂為8個模矩,並製造了 1 : 1 的單元( mockup)進行測試,期望有效降低預算與施工複雜度。

163